我国水环境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多重原因造成污染
来自 中国环境报
我国的水污染问题,成为当前公众关心的环境热点之一。那么,我国的水污染程度怎样,造成水污染的根源何在,如何有效改善我国水环境现状?本版约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对此进行探讨。
我国水环境情况如何?
局部改善,整体不容乐观
我国的水环境总体情况如何,近期公众关注的饮用水水质又如何,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年度公报中都有体现,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分析。
首先,全国整体水环境情况可以从环境保护部《2012年环境状况公报》中找到答案。其中显示,2011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52.1亿吨,COD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氨氮排放总量为260.4万吨。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长江、黄河等10大水系469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类~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1.0%、25.3%和13.7%。我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Ⅰ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5%。
第二,我国饮用水水质总体上可以达到相关标准。根据水利部《2012年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环保重点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情况良好。在2011年全国评价的634个地表水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中,按全年水质合格率统计,合格率在80%及以上的为452个,占评价水源地总数的71.3%;同时,《2012年环境状况公报》表明,2011年重点城市年取水总量为227.3亿吨,服务人口1.63亿、达标水量占90.6%、不达标水量占9.4%。
=
第三,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可以整体判断为局部改善、整体不容乐观,这一判断同样用于水环境。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水利系统对2011年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海南、宁夏、广东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域内857眼监测井水质监测资料进行了水质分类评价。结果显示,适用于各种用途的Ⅰ类~Ⅱ类监测井占评价总数的2%;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Ⅲ类监测井的占21.2%;适合除饮用外其他用途的Ⅳ~Ⅴ类监测井占76.8%;主要污染项目是总硬度、氨氮、矿化度等。
哪些因素导致水污染?
原因多方面,包括发展阶段、唯GDP论、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
几年前,一位受访的地方干部说过,经济越发达河水越脏。此话虽然“雷人”,却得到不少人的认可。这句话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即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时,环境质量一般较好;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质量会下降;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阶段后,环境质量又会变好,这就是著名的“倒U型曲线”。但是,这句话仅与中国发展阶段的污染特征相吻合。造成我国水环境污染的原因并非只是经济发展,而是多方面的。
第一,存在认识问题。我国一些地方领导和行业人士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存在偏差,环境保护对地方来说是“要我干”而不是“我要干”的事。一些地方仍以“GDP论英雄”,领导任命与环保业绩不挂钩,或者采取“以邻为壑”的做法,将污水排放到公共水体或临近地区的河道。如果不改变只看GDP的这一标准,我国的水污染现状难以改变。
第二,发展阶段所致。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建筑物、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消耗大量资源能源,排放大量废物。快速工业化阶段是资源消耗多、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阶段,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这一阶段避免环境污染,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决定的。
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是重化工业。比如,我国钢铁产能达到10亿吨、产量7亿吨;水泥产量达20多亿吨,约占全球的60%。重化工业的单位产品产值能耗物耗明显高于轻工业和农业,消耗能源资源就要排放废物。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以此为借口不重视环境保护。
第四,技术水平不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先进技术与落后技术并存,虽然一些国际领先技术在我国已经出现,但面广量大的还是相对落后的技术工艺。一些污染型企业的污染治理水平和技术不够,存在巨大环境风险。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大型养殖场造成的污染也比较重。研究表明,来自农业和农村的污染源已经占水体污染源的50%以上。
第五,环保投入没有高效利用。“十一五”以来,我国环保投入迅速增加;与水污染治理有关的产业发展迅速,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加速,对水环境质量的改善起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环境保护资金的利用效率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固然,水污染治理离不开投资,但有了投资就能保证水质明显好转、就能保证群众饮水安全吗?也不一定。因此,在加大环保资金投入的同时,更应重视资金的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投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第六,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环境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特征,也是“市场失效”的领域。由于环境的所有权缺乏,人们往往会忽视或过度使用海洋、河流等环境资源。比如,河流不属于任何人,很容易成为化学废物的排放场,因而导致较大范围内的水污染。
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不足。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的主要力量,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反过来也可以推动环境标准的产生和修订。近期,我国各地揭露的水污染事件很多,说明公众在监督环境污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长期看,应当进一步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以此推动我国环境标准的提高和水质的改变。
另外,客观方面分析,由于我国的水体环境容量相对有限,一些封闭水体或湖泊的环境容量很小,多年超额排放污染物导致的水体污染,积累起来更降低了水的纳污能力,致使许多水体的环境容量接近甚至超过最大值。这时,即使向这些水体排放一点污染物,也会导致污染严重的结果。正如一个水盆在最初滴入黑墨水时,会被消纳;但当墨水超过一定量,盆里的水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会被染黑。
改善水环境有哪些建议?
治理重点领域,强化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加大环境经济政策创新
那么,如何切实改善水污染现状,提高水环境质量?
第一,加大重点领域的污水治理力度。我国目前的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须采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等措施,加大重点污染型行业的污染治理力度,传统产业导致的水污染也不容忽视。另外,我国众多的湖泊河流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其原因在于我国是世界上单位农田化肥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规模化养殖场的废弃物排放量大面广。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农业化肥的使用效率,治理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污染物,以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
第二,发挥政府的干预作用,切实改善水污染状况。政府的作用一是政策引导,创造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为水污染治理创造条件。适当提高废水处理收费标准,在处理废水规模达不到治污企业保本水平时,政府应给予一定补贴。二是依法监督企业排污行为,由于市场的逐利性,政府必须加强对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的监管,以确保发挥环保设施的社会效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三,完善环境经济政策,避免执行“走样”。应将“谁污染谁治理”政策转变为“谁污染谁付费”;并以“污染者付费”为重点,在执行好现有环境政策的同时,加大环境经济政策创新,促进环境污染外部成本的内在化。修订相关法规标准,不断完善废水排放标准,加大执行力度。
第四,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部分企业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偷排到公共水体,将污染治理的成本转嫁给社会。这种状况必须扭转,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严格执行环境法规与标准,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自觉治理污水。
第五,加强对水污染情况的监督,加大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完善监测体系,为水污染治理奠定基础。完善水环境质量的发布制度,规范信息发布行为,发挥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满足公众对水环境质量的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