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运行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在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一揽子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的持续作用下,我国经济成功地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工业经济较快扭转了增速大幅下滑势头,呈现出回升向好的运行态势,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初现成效。
一、工业持续向好发展,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总体向好: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势头开始放缓;企业经营状况继续好转;内需拉动作用增强、外贸出口加快恢复;工业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中央财政技术改造专项进展顺利;结构调整取得进展、节能减排扎实推进。
——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工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工业总量创历史新高,诸多领域的工业生产总量和规模成为世界最大。钢、煤、水泥、化肥等主要的工业品产量都居世界首位。2009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3.4625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1.93%(按可比价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1.04%,比“十五”时期平均每年10.9%的增速高0.1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0.14%。
——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2006年下降1.79%,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2009年降低2.2%,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全国二氧化硫、COD排放总量不断降低 。
[表格1] “十一五”工业领域主要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
5年(2006~2010)规划目标 |
5年(2006~2010)进展情况 | ||||||||||
2005年 |
2010年 |
年均增长(%) |
属性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年均增长(%) |
进展评价 |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20] |
约束性 |
1.79 |
4.04 |
4.59 |
2.2 |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30] |
约束性 |
8.9 |
9.5 |
7.9 |
8.3 |
提前完成 | |||||
主要污染物 排放 总量 (万吨) |
COD |
1414 |
1273 |
[-10] |
约束性 |
1428.2 |
1381.8 |
1320.7 |
1277.4 |
|||
二氧化硫 |
2549 |
2294 |
[-10] |
约束性 |
2588.8 |
2468.1 |
2321.2 |
2214.4 |
提前完成 |
注:[]中的是5年累计数
数据来源: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相关报告
二、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初现成效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实行了“一揽子”计划,使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工业实现了“V”字形的反弹。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总体实施效果良好,初步实现“保增长”与“调结构”的有机统一。新型工业化初显成效,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效果显著,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重工化趋势仍然明显 ,重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仍高于轻工业增加值的增速。2009全年全部工业增加13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9.7%,重工业增长11.5%。
通过严格投资管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进产业转移等措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得到遏制;通过对钢铁、有色、建材、汽车、船舶等行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工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用水量持续降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不断提升。
——能源、技改投资加大
能源工业投资逐年上升,工业基础设施投资放缓,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大。中央财政用200亿元贴息拉动了4441个项目,总投资为6326亿元,拉动倍数为28倍。
——非国有企业产值占比上升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3.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2%;私营企业增长18.7%。国有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力量逐渐显现。
——工业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
工业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出口形势初步转好。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上年增长9.4%;其中出口交货值同比下10.1%,降幅比前三季度缩小4.6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占全部销售产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6.7%下降到13.7%。
——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大力发展
“十一五”期间,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结合起来,通过传统产业的提升优化为发展新兴产业奠定基础。
——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家电、皮革、陶瓷和发酵等传统产业已开始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等省市都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三、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工业投资持续增长,技改专项拉动效果显著,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逐步建立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科技投入力度加大
2009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433亿元,比2005年的2449.97亿元翻了一倍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72亿元。全年国家安排了639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328项“863”计划课题。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2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85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36家。
——技术改造投资拉动效果显著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技术改造专项资金200亿元,主要采取贴息方式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下达投资项目计划4441项,总投资6326亿元,有力拉动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装备自主化水平。经过不懈努力,形成了中央引导、地方协同、企业跟进、社会关注的支持技术改造良好氛围。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年度计划安排,加快“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大型飞机等7个重大专项实施进度。
——产、学、研、用相结合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一直提倡产、学、研、用相结合。我国工业门类齐全,500多种产品中有一半产品的产量是世界第一,而且有很多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
——激励创新的体制逐步建立
我国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已逐步建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正在加大,在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有具体的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国家在税收、财政和投资等方面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四、中小企业不断壮大,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力量
“十一五”期间,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出台了《中国福利彩票网: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达60%左右
截至2009年9月底 ,中小企业达1023.1万户,超过企业总户数的99%。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
——从六个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国务院重点在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发展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这六个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五、两化融合稳步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
“十一五”期间,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在区域层面 、行业层面、企业层面、大力推进两化融合。
——八大试验区两化融合工作有序开展
以试验区形式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相继给上海、重庆、广州、南京、青岛、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地区”)、呼包鄂乌地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唐山暨曹妃甸八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授牌。各试验区普遍出台了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两化融合工作有序开展。其中,上海市建立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开展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发展指数研究;重庆市两化融合推进特点是把两化融合工作与落实国家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相结合;广州市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制造、服务、创造齐头并进。
——按细分行业开展行业推进工作
中国福利彩票网将按照细分行业来开展行业推进工作 。根据每个行业的信息化需求、发展和路径流程按照精准化的方式来深化两化融合工作,按照细分行业推进每个行业的信息化提升工作。
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是深化两化融合的重要举措。以棉纺织行业为例,提高计算机辅助配棉效果的关键在于棉品级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两化融合帮助企业化解金融危机
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市场、人力资源开发、新兴产业和技术改造等七个环节,支持一批试点示范企业和项目,带动企业信息化上水平,深化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
两化融合成为众多企业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功因素 。很多企业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企业坚持把信息化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区域发展格局更趋合理
“十一五”期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东中西部良性互动,按照各自功能定位发展,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十一五”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西部大打交通牌
“十一五” 西部地区大打“交通牌”。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成“五纵七横”西部路段和8条省际公路,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
——东北重在产业升级
“十一五” 东北地区重在产业升级,新陈代谢。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加快,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加强铁路通道和跨省区公路运输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中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十一五” 中部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东部优化升级经济结构
“十一五”期间,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发展起来,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七、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污染防治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突破口,认识不断深化,指标不断硬化,措施不断强化,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
——工业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有望按期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得到稳步发展。2009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左右,超过“十一五”60%的预期性指标。
“十一五”前四年,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已累计下降24%左右,这也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整个“十一五”节能工作中,工业节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据有关机构测算,“十一五”前半期,工业节能贡献率在80%以上。
——三大措施、七个方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国家重点在三大措施、七个方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重点从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稳步发挥效益。扎实推进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决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各项任务;二是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三是大力开展能效对标达标;四是认真开展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专项督查;五是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六是尽快建立工业节能减排监测预警体系;七是广泛发动群众,打一场工业节能减排的全民攻坚战。
此外,实施和深化推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贸易和绿色税收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进一步丰富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减轻了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中国电石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04746号-1
电子邮箱:ccia00@126.com 电 话:(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慧里 4 区 16 号楼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