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煤化工:规划产能已达天文数字
《中国福利彩票网: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8号文),将煤化工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行业列为6个需要重点调控以及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领域。受38号文影响,相关产业一片黯然。已获国务院同意启动前期工作的宝钢湛江和武钢防城港项目千万吨级产能扩张计划均已暂时搁浅。对照之下,国内煤化工领域投资热情却依旧。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竞相开工或扩产。考虑到煤化工产业多年历次整顿的效果,业界普遍对当下的举措表示怀疑,能不能抑制产能过剩?
38号文的尴尬:你叫停你的,我上马我的
据专家介绍,现代煤化工也称新型煤化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是其主要产品,大多属于现有石化产品的替代品,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
新型煤化工是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产物,采用高新技术及优化集成,以清洁能源为主要产品。其优点是:能建设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形成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及基地群;能有效利用煤炭资源,实现不同质量煤炭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能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环境友好。但新型煤化工也有耗水量大、建设资金投入多、技术及工程管理水平要求高等特点。考虑到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复杂性,现阶段国家将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立足于能力建设,以工业示范为主。
由于现代煤化工的以上特点,涉足其间的大多属于特大型国有企业。按说特大型国有企业对于国家产业政策应该是能够做到令行禁止,是最易实施宏观调控的一类企业,但是从现代煤化工产业多年历次整顿的效果来看,恰恰相反。
记者了解到,自2006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曾经在2006年7月和9月、2008年10月三次紧急叫停煤化工项目。但国内煤化工产能仍然增长迅速。规划将煤化工打造成支柱产业的省份接近20个,其中不乏一些煤炭资源调入大省和一些已被国务院确立为“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的地区。今年38号文发布以后,仍有神华陶氏榆林百万吨煤制烯烃项目、中电投新能察布查尔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山西安泽200万吨二甲醚项目、中煤能源鄂尔多斯300万吨二甲醚以及中电投霍城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等一批煤化工项目奠基或者开工。此外,还有神宁3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等若干特大型煤化工项目紧随其后、跃跃欲试。
国内新型煤化工产品的规划产能更是已达天文数字。记者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了解到,目前,煤基二甲醚项目的在建以及规划产能达到4000万吨/年,大约是2008年全年二甲醚表观消费量的20倍;虽然国内尚无煤制烯烃的大规模商业化运行经验,但是国内煤制烯烃的在建以及规划产能也已经达到2000万吨/年;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不过4个,产能110亿立方米/年左右,但是闻风而起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达到14个,产能接近550亿立方米/年。在这个冒进过程中,基本上是国有企业一马当先。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还透露说,正是这些企业上项目的愿望过于迫切,甚至使得我们在和国际技术提供商洽谈时一退再退,个别技术的转让费甚至高得离谱,远远超出国际公认水平。
38号文的困境:宏观调控不抵唯GDP论
稍微观察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历程即可看出,投资方和国家宏观调控之间有点像猫和老鼠,往往是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比如,在国家紧急叫停煤制油之后,不少企业转而发展风险更大的煤制天然气。那么,这种投资冲动因何而生?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说法有这样几种。
首先,地方政府唯GDP论的政绩观根深蒂固。煤化工产业投资强度大,拉动GDP效应明显。一个百万吨级的煤基甲醇项目的投资接近50亿元,一个年产60万吨的煤制烯烃项目的投资接近200亿元。在金融危机余波仍影响实体经济的今天,为了保持经济增速、缓解政绩压力,个别地区甚至不顾实际条件,以极低资源价格引进大型煤化工项目。比如,西部某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大型煤化工项目的用水价格大约比当地的自来水价格低35%,个别项目甚至低65%。
其次,相关企业风险控制观念缺失,“资源为王”观念根深蒂固。现金为王、资源整合、多元发展、一体化发展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四大法宝。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不少跨国公司,比如BP、壳牌,大多选择了收缩战线,将其业务重点集中到传统特色业务。比如2009年6月,BP宣布关闭其替代能源总部,壳牌也在近期宣布将其在德国生物燃料合资公司科林公司中的股份出售给该合资公司其他股东。由于缺乏合适的风险规避手段,不少国内企业对于控制基础资源、建立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但是,控制了资源并不等于就拥有了世界。如果不能整合已有资源、强化特色产业,这些资源最终均有可能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目前国内企业致力于发展的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产品均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相关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到2013年,全球可能会存在约1500万吨乙烯、500万吨乙二醇和20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装置产能过剩。这一趋势到2015年不会有大的改变。中东地区有丰富的凝析油资源,其生产的二甲醚、乙烯和乙二醇成本平均比国内煤基二甲醚、煤基烯烃和煤基乙二醇低40%~60%。考虑到煤化工项目从立项到投产需要3~5年,即使届时煤炭价格不上升,不少国内煤化工项目开工之日也可能就是亏损之时。
再次,产业发展方向缺乏有效引导。现代煤化工项目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而且往往同样的资源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路线在不影响消费者舒适度的前提下,实现同样的功能。这就给投资决策带来极高的要求。比如,目前在国内得到商业化推广的煤气化技术有10余种,下游的技术路线,比如煤制烯烃技术也有四五种路线可供选择。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不加考虑就投入巨资,很容易事倍功半,造成新的产能浪费。但是,国内不少现代煤化工项目投资主体为大型国有企业,其投资决策受地方政府影响较大,而专家的建议反而往往被忽略。比如,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天然气年缺口在100亿立方米左右,至“十一五”末,这个数字将达到200亿立方米以上。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煤化工领域,煤制天然气的能量效率较高,是有效的煤炭利用方式,可以解决我国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因此,现在国内煤制天然气项目也非常热。但有专家同时提醒说,存在另一种利用方式,可以在不牺牲舒适性的条件下节省一半的资源消耗,实现同样的终端功能。因此,煤制天然气项目在一些特定的地区比如北京
(由于采暖原因,北京地区天然气消耗存在巨大的季节性峰谷差,需要有效手段平衡冬季高峰用气不足,煤制天然气可以作为一个备选项)加以推广,效益才能达到最佳。但是很不幸,目前国内煤制天然气项目数量已经达到14个,规划产能突破550亿立方米/年,而在这个过程中,对“特定”的考虑却很少。
38号文的前途:体改到位才不致落空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原油和煤炭之间的比价逐步被拉大的情形下,利用国内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部分替代石化产品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观点的深入人心,进行结构调整、发展低碳高附加值的现代煤化工产品势在必行。正因为这一点,不少企业,甚至部分地方政府,对于38号文大多心存侥幸,认为或许煤化工产业只是发展无序,并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他们的观点是:比如国内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尚无商业化运行的装置,既无产品,何来过剩?这也印证了为何尽管有关方面一再出台文件遏制煤化工产业的无序发展,但顶风而上的态势始终有增无减。
那么,如何保证38号文不会落空呢?记者了解到,目前业内主要有以下几种主张。
对现代煤化工发展方向进行定位。现代煤化工产品路线较多,并不是每一条技术路线都适合中国国情。选择的标准应该是而且也只能是:单位资源消耗的附加值高低。以同样的资源消耗能够取得更高附加值的技术路线应该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技术路线。比如,煤炭如果用于生产甲醇、二甲醚,可以实现2~3倍的增值,如果以油、烯烃等高端产品为最终产品,则可以实现4~5倍的增值。考虑到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复杂性,现阶段的产业发展应该立足于能力建设,以工业示范为主,工业示范应立足国内,在示范有明确结果之前不应盲目上马新项目,更不应列入近期发展规划。
依托机制创新,化解过剩产能。以甲醇为例,目前煤基甲醇在役装置能力接近2000万吨,在建以及规划产能达到3700万吨,而2008年国内甲醇的表观消费量不过才1000万吨。和煤制甲醇相比较,煤制烯烃可以实现50%的增值,但由于缺乏锁定风险的手段,目前国内规划的煤制烯烃项目全部从煤炭开采入手,自行建设煤制甲醇装置以满足下游生产的需要。因此,有关部门可采取一些财税激励措施,促进煤制烯烃企业适当缩小甲醇装置的规模,并引导煤化工企业利用现代金融工具锁定外购甲醇的风险。这样,就完全可以实现甲醇企业和煤制烯烃企业的共赢,成功消化部分过剩产能。
依托科技创新,培育关键共性技术。煤化工产品精制和煤化工污染综合治理是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牛鼻子。目前各种气化技术在国内均有商业化运行的范例,当务之急是认真总结新装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确定其最适应的煤种和最佳的系统集成技术。现代煤化工产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煤化工产品越往下延伸,附加值就越高,但是越往下延伸对原料的纯度要求就越高。比如聚甲醛是甲醇的高附加值资源化途径,但是煤基甲醇中的烯烃、含硫量尚不足以满足高品质聚甲醛生产的需要。因此,即使是煤化工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应鼓励扶持高效低成本精制技术的开发工作。目前国内的煤化工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环节和国外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应该组织联合攻关,出台资金、政策,鼓励、扶持有技术实力的优势企业从事相关工作。有关部门应该以污定产,根据污染物治理环节的要求确定煤化工技术路线的合理规模,抑制高污染、高物耗。
疏堵结合,促进不同地区协调发展。煤炭调入大省原则上不应继续发展煤化工产业,但是个别省份属于传统的煤化工强省,可以通过资金、财税激励措施引导这些地区的企业,利用区域容量替代的办法适度集中相关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等手段降低物耗,改善污染物综合治理水平。
现代煤化工产业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并且随着石油巅峰的到来,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虽然当前现代煤化工产业出现了一些无序发展、盲目发展的现象,但是只要有关方面能够统一认识,稳妥推进,有序发展,一定可以实现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在政府和大国企这个“大家子”里,谁能先下手,狠下心来做这些事情?
转载:中国化工报
中国电石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04746号-1
电子邮箱:ccia00@126.com 电 话:(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慧里 4 区 16 号楼501室